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经验交流

丹心挑重梁 白衣护民康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医学人才实践

发布时间:2022-09-29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9月20日11版   浏览次数:0

丹心捧朝阳,白衣映霞光。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社会对大义无私、舍身奉献的医护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在救治过程中无数动人事迹温暖人心。医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更是不可缺失。医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责任感?如何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坚持发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医专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学人才。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办学质量。2019年12月,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群”进入全国“双高”建设序列,是面向基层培养医护人员的专业群,学校按照“党建统领、成果导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总体建设思路,全力打造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加强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沧医名片”。

特色办学

培养有责任感的医学人才

新时代,中国健康卫生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医学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心理适应能力。沧州医专素有“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学校紧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素养提升和能力养成为重点,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逐步打造出贯通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基层需要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以服务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和基层医学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尚医德、重基础、强技能、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系包含了“三维构建、三位共育”生命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德修养;包含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的双重强基体系,构建了素质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和专业群共享基础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共性和通用的基础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涵盖了“育训交替、岗位培养”实践技能提升路径,充分发挥优质一线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实践技能带教优势,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涵盖了“重1强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个维度促进“X”证书融入,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探索了“四位融合、五向服务、四维保障”的实施路径,打造出临床医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样板。其中,“四位融合”是指学校将“双高”专业群中的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融合一体,系统构建“基础+平台+模块+方向”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出“高水平、结构化、专兼结合”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五向服务”是基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的全流程医疗服务,精准对接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形成了专业群与岗位群紧密对接协同的生态系统。“四维保障”指的是“政行校院”四方协同机制、“以群建院、以群强院”机制、项目建设评价与反馈机制和经费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机制,为临床医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全面保障。

——创新了“扎根基层、育培一体”的服务面向,为服务区域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学校积极开展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免费定向生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面向基层教学医院开展的师资培训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协助基层医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带教能力。面向基层乡村开展社会培训与志愿服务,一是开展医疗卫生人员培训需求调研,组织进行基层执业助理医师核心能力培训;二是定期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节假日为基层社区开展义诊、用药咨询等志愿服务;三是疫情防控期间发挥医学专业优势,组织师生赴基层开展流调、核酸检测和防疫等工作,助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

如今,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特色办学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学生护资通过率、医师(助理)职业资格通过率逐年大幅提高,学生在国家教育部门“1+X”证书的通过率达到了97.7%。在各种比赛中,学校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2年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权威、含金量较高的赛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了国赛团体一等奖,其中技能操作环节获全国冠军。不仅如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毕业生逆行出征,在校生参加抗疫志愿活动。2020年春,学校组织流调队奔赴21个县(市、区),在抗疫一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奉献社会。

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用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让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在每名学生心中扎根成长。

校企合作

打造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医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中,更需要丰富的实践探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建立了具有医学特色的“五双五共五融合”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这是学校结合医学类院校专业特点,对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进行的本土化改造。

在“五双五共五融合”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中,学校强调了学校与医院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岗位调研、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双主体”人才共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融合。通过校企签订培养协议、进行招生招工宣传和组建学徒试点班,实现“双协议”的责任共担和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融合。此外,在设施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施交替训教,实现“双基地”合作共建,实训场所与实习基地融合。在导师选聘方面,学校完善了导师选聘、培养、考核、激励等制度,实现“双导师”互聘共用,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融合。在管理方面,学校与企业还共同出台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将企业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融合,实现“双体系”过程共管,教学管理与企业制度融合。

学校依托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出“双重主体、交替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护理专业将医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体培养功能前移,实施“工学结合、交替训教”双主体培养模式,让学生“早临床”得以实现;药学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交替训教,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学生工作能力螺旋式递进,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形成。

学校还依托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了“专业平台+岗位方向”的学徒制课程体系。其中,护理专业形成了肿瘤护理“双证融通”的特色课程体系。在满足国家护资标准和护理专业教学标准基础上,对接医院岗位需求,增设了学徒岗位能力课程模块。药学专业增设了试点企业学徒岗位课程、学徒岗位实践课程,形成了“药学专业平台课+试点企业职业方向课”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试点企业岗位工作需求。

2021年,学校护理、药学现代学徒制试点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验收。在与学校合作开展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北京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已经有178名沧州医专毕业生工作在医院的各个岗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形成,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消化、融合、创新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让每一名学子都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提升服务

打造沧医急救品牌

应急救护培训是减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造成的意外伤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有效举措,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有力行动,更是培养有责任、有能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2014年开始,每年都组织教师深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讲和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声誉。特别是2019年以来,学校多措并举,开创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立足于区域群众应急救护培训需求,完善队伍建设、培训模式和长效机制。一方面,重视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和初级救护员队伍建设。学校132名教师经过系统专业培训,获取了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建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培训团队,为广泛、深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年来,学校共对11200余名学生进行了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培训初级救护员300人。一支支由医学生组成的初级救护员队伍走出校园后,成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生力军。另一方面,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主动创新培训模式。2020年,学校为沧州市公安系统录制应急救护培训专题视频,采取网上授课方式,对公安民警开展应急知识技能培训万余人次;学校和市公安、卫健系统签订应急救护及心理健康服务培训三方合作协议,助力提升全市公安民警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救护能力。录制的《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的救护》等4部专题视频在网易新闻直播上线,社会公众点击、浏览量接近24万次。

密切对接应急救护大赛规程,完善急救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学校对应急救护设备进行了信息化升级改造,虚拟仿真应急救护系统成为了区域高水平应急救护实训基地。三年来,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应急救护公益培训累计2.4万余人次,沧医急救品牌逐渐深入人心,学校“基地+品牌”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初步构建。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认定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获评全国红十字模范校等荣誉。

(刘健 才晓茹 张中兴 于鹏)